首页 > 山西省 > 忻州市 > 忻府区人物

宁超武


[公元1896年-1952年]

宁超武,字子高,号云中居士,别号朴斋。1896年,生于忻县后河堡乡炮张沟村。1915年,考入山西大学。1920年,留学日本,入庆应大学专攻哲学。1927年,学成归国,就职南京国民政府,任内政部科长。一年后,回省谋事,被阎锡山延揽于帐下,从省政府参事做起。1932年,阎锡山就任太原绥靖公署主任,宁超武被任命为绥署少将参事。

宁超武自幼聪颖,加上多年的勤学苦读,可谓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能书善诗,倚马可待。早年酷爱颜真卿体,后又欣赏何绍基书,晚年将颜何合二而一融会贯通,形成独具风格的“宁体”。其字苍劲挺拔,圆润雄伟,自成一体。书法之外亦擅诗文,古典文学基础深厚。因此,供职省政府后,阎锡山的一些重要文稿、对外发表的诗文,均需经宁超武之手加工润色,以阎锡山的名义作的一些重要题书铭记,均出自宁超武的手笔。

中原大战失败,阎锡山出走旅大,宁超武作为随侍秘书,一直陪伴于左右。在此期间,不断有各方人士索请墨宝题词。起先阎锡山多自书酬赠,来者不拒。后来,求者日多,应接不暇,即由宁超武代笔。所书多录阎锡山常用之格言警句,如:“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圣”;“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国亦如是”;“人能弘道”,“乐道人之善”;“中为理之极则,对为事之极则”;“日新进步”;“推爱为人生第一要义”等。这一时期,为阎锡山代笔题词,成为宁超武的一项日常工作。

抗日战争期间,阎锡山为了加强内部控制,统一各级干部的认识与行动,从1941年夏季开始,在吉县克难坡举办“暑期进步训练班”,名之曰:“洪炉训练”。为了使洪炉训练的精神深入人心,阎锡山亲自执笔撰写“洪炉训练歌”,并责成宁超武加工润色。在宁超武的笔下最后完成的“洪炉训练歌”,既贯穿了抗战、革命的政治主题,又强调了提高各级干部的整体精神,自觉服从的必要性;既按阎锡山的行文习惯遣词造句,又合辙押韵朗朗上口,便于传诵。歌词写道:“高山大河,化日薰风。俯仰天地,何始何终。谋国不豫,人物皆空。克难洪炉,人才是宗。万能干部,陶冶其中。人格气节,革命先锋。精神整体,合作分工。组织领导,决议是从。自动彻底,职务惟忠。抗战胜利,复兴成功。”

也是在抗日战争时期,阎锡山在战时首府山西吉县克难坡建了一座“望河亭”。“望河亭”背靠群山,面临黄河,拔地而起,巍峨挺立。望河亭上,刻有阎锡山署名、宁超武手书的长联:“裘带偶登临,看黄河澎湃,直下龙门,走石扬波,淘不尽千古英雄人物;风云莽辽阔,正胡马纵横,欲窥壶口,抽刀断水,誓收复万里破碎山河。”长联内涵淳厚,如唱大风,笔走龙蛇,珠联璧合。

1933年1月,山西省文献委员会正式成立。文献委员会由若干委员组成,其委员由各大学校、教育会、学术团体及社会知名的文化人担任。为了及时掌握研究会的动态,并直接施加影响,宁超武受阎锡山指派作为委员之一,参加文献委员会的具体工作。此后,宁超武在文献整理出版上花费了大量的精力。明末清初的大学问家、精通音韵与诸子之学、并在书法方面有很深造诣的傅山先生所著《童子佩觽》,集内容与形式完美于一体,全书为傅山先生亲笔手书,墨迹遒劲,非隶非魏,独具风格;内容涉及文字学,书中将形体相似的文字,集类编写为四言韵语,如“乌鸟菅管”、“科料莫算”,以便利初学者学习掌握,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宁超武对《童子佩觽》欣赏至极,尤其钟情于傅山先生之手书。因此,参加文献委员会的工作后,一度致力于《童子佩觽》的整理。在他的积极参与和促进下,《童子佩觽》一函十册终于得以影印出版。从文献委员会正式成立,到抗日战争爆发,所出版之文献除了《童子佩觽》外,还有元代段氏兄弟所著《二妙集》四册(铅印)、清初晋城人陈午亭所著《午亭山人诗稿》二册(铅印)、《万卷精华楼藏书记》多卷本等,整理保存了一批珍贵的山西文献。

1936年,阎锡山于山西省文献委员会之外,另设一个“要电处”,负责整理他本人自辛亥革命以来与各方人士的往来电文。要电处始终由宁超武主持,聘请教育学院教授田玉如和秘书李绪守作为实际执笔,先后编成“阎伯川先生要电录存”百余本

抗战爆发后,宁超武随阎锡山撤至晋西,随即担任第二战区长官部第一办公室中将主任(负责文秘)。1941年12月,宁超武被正式任命为山西省政府秘书长,接替贾景德之遗缺。宁超武任此职至1948年4月。之后,出任刚刚恢复起来的山西省文献委员会主任委员。

1949年太原解放后,受到宽大处理的宁超武被分配到山西省工业厅工作。1951年,山西省召开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宁超武以特邀代表身份参加。

1952年,宁超武病逝太原,终年56岁。 ■

本文来源:太原日报,本文作者:雒春普

宁姓名人堂
同年(公元1896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52年)去世的名人:
忻府区更多人物
同时期更多人物
走进忻府区


下一名人:柯璜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