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广西自治区 > 河池 > 环江县人物

潘若


[公元1915年-1980年]

潘若(1915年7月~1980年10月) ,原名潘儒宗,曾用名白焰。洛阳镇(原宜北县道安乡)文雅村弓洞屯人。

潘若幼年丧父, 母亲把他寄养在外祖父家里,7岁始受外祖父及堂舅莫京、堂兄潘景袍的启蒙教育,读了2年私塾。民国21年(1932年) 考进庆远省立第十一中学。他天资聪颖,勤学奋发, 学习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 民国24年中学毕业后曾回宜北县任小学教师。 26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广西省政府为了扩大抗日斗争宣传动员的声势和影响,在桂(林)柳(州)邕(南宁)三市招考学生军。潘若报考被录取,遂于26年12月14日在省会桂林市投笔从戎,成为一名学生军战士。潘随军到达安徽省立煌市(今金寨县),参加抗日宣传工作,受到中共地下党组织的教育和进步人士的影响,民族民主革命觉悟不断提高。

2年后, 学生军在皖南宣布解散,潘若经中共地下组织的指引,转到津浦路东的新四军抗日根据地。为此,国民党广西当局曾以共产党嫌疑分子的罪名,在“广西省政府公报”上登报通缉。

民国29年(1940年) 3月11日,潘若参加新四军,经受了战火的锻炼。后分配他到即将成立的淮南根据地新-县抗日民主政府工作,任县政府三科(文科) 科长。同年5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后,组织上决定由他主办《新-报》,任主任。30年春,华中地区发生所谓的“托嫌”案,有人诬告广西学生军里的地下党,是“托派组织”。因此,不少人被捕。潘若也成了嫌疑分子。随即被停止组织生活,调到淮南苏皖区文化界抗战协会部工作,负责《路东农民》半月刊和《文抗十日》杂志,又任《淮南日报》,特派记者。

同年秋, 淮南根据地新成立了一些县区政权,他又到天长县搞民兵工作。33年10月~34年6月,潘若在《淮南日报》参加整风,组织上经过长期审查,没有发现任何事实根据,宣布取消对他的“托派”嫌疑。34年10月,潘若和爱人奉命到东北进行接收工作,在前往东北的过程中,基本上靠步行,于11月中旬到达解放军第一次占领的沈阳市报到。

民国34年(1945年)冬,潘若被分配到东北局机关报《东北日报》任东满版主编。35年~37年, 潘若先后任新华社东北分社、东北新华社广播电台科长等职。1949年9月他参加“两广干部大队”南下到广州,先后任市人民政府行政处副处长,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秘书厅副主任,《广州日报》社副社长。1954年,到中共中央马列学院学习一年,毕业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系。 回广州后直到1958年3月,他都在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工作,曾任秘书长、副部长等职。

“文革”期间,潘若又因“托嫌”的历史问题被打成“走资派”,遭受到残酷的批斗和破孩,其身心受到了严重摧残,多次昏倒在批斗大会上。1968年被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但他始终坚持真理,从不屈服于-势力。1972年,组织上经过内查外调,决定推倒强加给潘若的一切诬蔑与不实之词,把他从“五七干校”调回广州休息、疗养,并逐步恢复他的工作。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潘若得到了彻底平反,恢复了他的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职务。复职后,他虽然身患多种疾病,但却坚持带病上班,以致发展到脑血管出血,昏倒在工作岗位上。终因病情严重,医治无效,于1980年10月31日与世长辞。享年65岁。

潘姓名人堂
同年(公元1915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80年)去世的名人:
环江县更多人物
同时期更多人物
走进环江县


下一名人:李竞春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