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洲 > 美国人物

约瑟夫·史迪威


[公元1883年-1946年,美国四星上将]

约瑟夫·史迪威(Joseph Stilwell,1883—1946),美国佛罗里达州巴拉特卡市人。1904年西点军校毕业,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担任过美国驻华大使馆武官。1926—1929年出任美军驻天津的第15步兵团营长、代理参谋长,晋升中校。当时马歇尔任该团副团长、代理团长,两人在此结识。史迪威曾多次来华,会讲中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珍珠港事件之后,美国参战,史迪威于1942年晋升中将,并被派到中国,先后担任中国战区参谋长、中缅印战区美军总司令、东南亚盟军司令部副司令、中国驻印军司令、分配美国援华物资负责人等职务,后被晋升为四星上将。

人物简介:约瑟夫·史迪威(Joseph Stilwell,1883年-1946年),美国佛罗里达州巴拉特卡市人。1904年西点军校毕业,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担任过美国驻华大使馆武官。1926—1929年出任美军驻天津的第15步兵团营长、代理参谋长,晋升中校。当时马歇尔任该团副团长、代理团长,两人在此结识。史迪威曾多次来华,会讲中文。

第二次世界大战珍珠港事件之后,美国参战,史迪威于1942年晋升中将,并被派到中国,先后担任中国战区参谋长、中缅印战区美军总司令、东南亚盟军司令部副司令、中国驻印军司令、分配美国援华物资负责人等职务,不久又晋升为四星上将。在华任职期间,他充分认识到无论从政治、经济,还是军事方面来看,都很难依靠国民党去战胜日本侵略者。同时,他认为中国共产-表中国的新兴力量,对共产党给予同情。在他的推动下,1944年7月,第一批美军观察组终于抵达延安。由于史迪威将军在政治上同情中国共产党,支持中国的民主和进步事业,因而受到蒋介石的冷遇。同年10月18日,史迪威将军被罗斯福总统召回美国。1946年10月12日病逝。

1945年1月中印公路通车。为纪念约瑟夫·史迪威将军的卓越贡献,和在他领导下的盟军以及中国军队对缅甸战役发挥的巨大作用,这条公路被命名为“史迪威公路”。

生平履历出生于美国佛罗里达州帕拉特卡,后随家人定居纽约州扬克斯市。 1900年7月考入西点军校,成为当年最年轻的学员之一。

1904年6月从西点军校毕业,授予少尉军衔,随后赴菲律宾在步兵第12团服役。

1906年2月调回西点军校,在现代语言系任教官,

1910年10月与威妮弗雷德·A·史密斯结为伉俪,相爱终生。

1911年1月再次赴菲律宾步兵第12团服役,3月晋升为中尉。

1911年11月第一次来华,游历上海、厦门、广州、梧州香港等地。

1913年9月重返西点军校任教。

1916年夏在纽约州普拉茨堡后备役军官训练营地任教官,9月晋升上尉。

1917年8月在弗吉尼亚州李营第80师任旅长副官,晋升临时少校。

1918年1月赴法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在美国远征军总司令部和第4军担任情报工作,先后晋升为临时中校、上校,并荣获优秀服役勋章。翌年7月回到美国后,临时军衔全部取消,重新成为上尉。

1919年8月被任命为首任驻华语言军官,赴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学习汉语。1920年8月第二次来华,正式就任驻华语言军官,在北京华北协和语言学校继续学习汉语。

1921年至1922年被国际赈灾委员会借用,先后担任修筑山西汾阳至军渡、陕西潼关至西安公路的总工程师,接触了各种社会情况,结交了各界人物,加深了对中国的了解。

1922年至1923年6月作为美国驻华武官处工作人员,视察和游历了中国东北、外蒙古、浙江、江西、湖南和苏联西伯利亚、朝鲜日本

1923年7月回美国赴本宁堡步兵学校学习;翌年毕业任校长韦尔斯将军的助理执行官。1925年9月入利文沃思指挥和参谋学院深造。

1926年9月第三次来华,出任美军驻天津步兵第15团营长。

1927年5月受美国驻华公使馆派遣,到徐州南京、上海等地考察军情,尔后所写的报告受到嘉奖。

1928年1月代理步兵第15团参谋长;5月晋升中校。

1929年6月回到美国任本宁堡步兵学校战术系主任,在此获得“醋性子乔”(亦称“尖刻的乔”)这一使他引为骄傲的绰号。

抗日战争

1935年7月第四次来华,在北平任美国驻华武官,已晋升上校。 1936年先后考察广州、桂林、梧州南宁、汉口、徐州、开封、洛阳等地。

1937年7月中国抗日战争爆发,组织一个情报组,及时向美国报告战争进展情况;年底迁至汉口,翌年曾在兰州、台儿庄、长沙、重庆等地考察战况。

1939年8月回到美国出任步兵第2师第3旅旅长。

1940年7月出任第7师师长兼蒙特雷市奥德兵营司令;9月晋升少将。

1941年6月出任第3军军长。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奉调赴华盛顿,负责制定在北非登陆的“体育家”作战计划,并准备出任美国远征军司令。

1942年3月第五次来华,担任盟军中国战区参谋长兼中缅印战区美军司令,已于2月晋升中将;随后赴缅甸指挥中国远征军作战;5月,缅甸战役失败,率110多人徒步走出缅北丛林

1942年6月向蒋介石递交关于中国军事制度改革的建议:(1)对部队进行精简整编;(2)撤换无能的高级军官;(3)授予前线指挥官全权。

1942年7月向蒋介石递交收复缅甸的作战计划;蒋介石借美国总统私人 蒙巴顿爵士(右)与美国史迪威将军

代表劳克林·柯里来华之机,第一次要求撤换史迪威,未果。

1942年8月出任中国驻印军总指挥、在印度兰姆加尔整训和装备中国军队。

1943年1月因在第一次缅甸战役中亲临东枝前线指挥作战,荣获优秀服役十字勋章。

1943年3月在云南组建昆明训练中心,4月1日正式开训,执行整训和装备30个中国陆军师的计划。

1943年5月出席在华盛顿召开的“三叉戟”会议。1943年8月魁北克会议决定成立盟军东南亚战区,史迪威任该战区副最高统帅。

1943年9月向史迪威建议使用共产党第18集团军等部队向华北日军侧翼进攻,并建议给西北部队以充分的供应。

1943年10月蒋介石第二次提出撤换史迪威,未果。

1943年11月出席中美英开罗会议。

1943年12月指挥中国驻印军开始-缅北;

1944年8月占领密支那,取得战役基本胜利,给日军精锐第18师团以歼灭性打击。

1944年1月同意政治顾问戴维斯关于向延安派遣美军观察组的报告;7、8月间,美军观察组分两批抵达延安。

1944年7月罗斯福建议蒋介石授予史迪威指挥中国战区所有军队的全权;蒋介石复电表示“原则同意”。 1944年8月晋升四星上将。1944年9月蒋介石第三次要求美国总统召回史迪威。

1944年10月罗斯福同意召回史迪威;史迪威于21日离开重庆回国;31日《纽约时报》发表文章,批评美国政府召回史迪威,是“消极地支持了一个在中国日益不得人心和不为人民所信任的政权”。

1945年1月出任美国陆军地面部队司令;由印度利多、经缅北密支那、至中国云南的中印公路通车,被命名为“史迪威公路”。

1945年2月荣获荣誉军团勋章和橡叶勋章。

1945年6月出任第10集团军司令,参加冲绳战役。

1945年9月出席在“密苏里号”战列舰上举行的日本投降签字仪式,并主持琉球岛的受降仪式;回国前通过马歇尔要求去北平看望老朋友,被蒋介石拒绝。

1945年10月出任军需装备委员会主席。

1946年1月被任命为第6集团军司令,并负责西部防御司令部的工作。

1946年10月12日因患胃癌并转移到肝部,在旧金山莱特曼陆军医院逝世,终年63岁。去世前一天,根据他的请求授予他一枚步兵战斗纪念章。这是一种极普通的奖章,但只有在第一线战斗的步兵才能获得。

历史评价史迪威具有多方面令人敬慕的才干,非常适合其在CBI的任职:他性格坚强,从不讲废话,被认为是美军中一位真正的战略家和出色的教官;他已经在中国生活工作了13年,当过驻华武官,也做过其它的工作。他到过中国很多地方,中文非常流利,有时写日记不用英文而用中文。更为重要的是,他对英勇顽强、吃苦耐劳的中国农民充满信心。他深信,经过一定的训练,加上很好的领导,中国军队能与世界上任何军队匹敌。可是,一些与生俱来的性格特点,严重地影响了他的工作成效。作为蒋的总参谋长,他必须具有超常的圆滑的耐心,而史迪威正好天生耿直而急躁。在公开场合,他对最高统帅还比较克制,一旦回到住所,他便会把他对蒋的蔑视和愤恨通通发泄出来。特意安排在史公馆里的服务人员又会巧妙地把史迪威的话语汇报给蒋。在另外的场合,心直口快的史迪威则会不留情面地数落国民政府的缺点,让蒋先生很丢面子而忍无可忍。

陈纳德对史迪威的长处和短处作出了最恰如其分的评价:“史迪威的中国使命无疑是把难度最大的外交工作放到了一位战时职业军人的肩上,”陈纳德写道。“他是一名陆军战士,性格粗犷,勇猛无比。在敌人的炮火下指挥军队作战,他有如闲庭信步。”尽管这样说,陈在最后加上了最关键的一笔:“我与史迪威的全部交往让我相信,他总是把自己完全看成是一名陆军军人,而根本不明白他作为外交官的基本职责,他也没有那份耐心去弄明白这一切。”就是史迪威的好朋友,美军总参谋长乔治·马歇尔将军也承认,“酸醋乔”是他自己最大的敌人。由于他毫不掩饰他对中国人,还有英国人‘无所作为”态度的蔑视,毒化了他与他们的关系。

史迪威是美国军事家,对华友好,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提出在远东美军从中太平洋、西南太平洋、缅甸、印度支那四个方向对日本作战的战略计划,后来美军除了向印度支那方向没有派兵外,基本按史迪威的战略计划实施,他担任蒋介石参谋长期间建议培训中国军队向现代化发展,他亲自培训的驻印军是国民党军队后来最有战斗力的五大主力部队之一,指挥收复缅北的战役。在政治上反对国民党 的腐败,军事上主张对共产党军队也提供军事援助,结果被排挤回国。

约瑟夫·史迪威相关
同年(公元1883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46年)去世的名人:
美国更多人物
同时期更多人物


下一名人:胡戈·施佩勒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