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端钧(1907—1978),字公吕,余姚县城人。1921年就读上海南洋中学,1926年入圣约翰大学,次年转复旦大学外国文学系,业余参加辛酉剧社。1929年毕业后留校任助教,在洪深指导下,组织复旦剧社,参与导演《五奎桥》、《西哈诺》等剧,与洪深一起以光明剧社名义参加左翼戏剧家联盟,撰写影剧评论。抗日战争期间,上海处于“孤岛”时,任中共领导的上海剧艺社导演及演出主任,导演《夜上海》、《生财有道》、《妙峰山》等。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在华艺、同茂、大中等剧社导演《钗头凤》、《家》等,时称上海“四大导演”之一。抗战胜利后,为上海剧艺社导演《孔雀胆》、《芳草天涯》。新中国成立后,组织建文剧社,导演《法西斯细菌》、《夜店》,历任上海戏剧专科学校表演系教授、系主任、教务主任、校长,中央戏剧学院华东分院(后改名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教务长、副院长,《影剧日报》总,大同影片公司艺委会主任,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理事,《辞海》编委兼分科主编。导演代表作有话剧《上海屋檐下》、《年青的一代》、《关汉卿》、《桃花扇》、《曙光》,沪剧《星星之火》、《蝴蝶夫人》,越剧《秋瑾》等。“文革”中遭破孩。1978年11月7日抱病排演《雷雨》时猝逝。导演风格质朴恬淡,细腻含蓄,善诗词。著有《导演技巧对话》、《舞台创作技法》、《排演杂记》等,改编剧本有《寄生草》、《圆谎记》、《春去也》等,译著有《约翰·曼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