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广东省 > 广州市 > 番禺区人物

石少华


[公元1918年-1998年]

石少华(1918~1998)广东番禺人。1937年赴延安,先后进入陕北公学、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8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前即在广州岭南大学高中班读书时学会摄影,到达延安后,拍摄了反映陕北生活及领袖人物的照片。

1939年9月随抗大总校到达晋察冀边区,历任记者团摄影记者、冀中军区政治部宣传部摄影组组长、摄影科科长。1940年起举办9期摄影训练班,培养了一批摄影人才。1943年调任晋察冀军区晋察冀画报社副主任,协助沙飞领导画报社和晋察冀军区的摄影工作,拍摄了大量反映晋察冀军民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英勇战斗的历史照片。抗战时期曾六进白洋淀,精心拍摄了一组反映雁翎队进行游击战、加强军事和自身建设的作品。以《白洋淀上雁翎队》、《芦苇丛中监视哨》、《冰上练兵》等作品为主体,成为雁翎队事迹的历史缩影。进入地道与军民并肩战斗,拍摄了一批反映地道战的作品,以《出奇制胜》、《地道战》、《哦,地道口原来在这儿》、《机动灵活》等作品为中心,构成了反映平原游击战争的历史画廊。另有不少反映军民大生产运动的作品,以《垦荒》和《担土》最为突出。

石少华摄影作品在人物特写上最为突出。他的代表作《子弟兵母亲——戎冠秀》、《游击队员》、《杜伦先生》,画面捕捉自然、纯熟,情感强烈。1945年与人合著《关于攻克城镇的摄影工作研究》,后陆续发表《采访漫谈》、《谈新闻摄影》、《摄影记者的工作》等摄影理论文章

1948年任华北画报社副主任,1949年7月参加全国第一次文代会。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新闻摄影局副秘书长兼新闻摄影处处长,新华社新闻摄影部主任,中国摄影学会主席,新华社副社长兼摄影部主任,国务院文化组秘书长,新华出版社社长。当选为第九、第十届中共中央候补委员。1982年后,任中国老年摄影家协会主席。是中国摄影家协会第一、二、四届主席,第三届全国文联委员,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出版有《石少华作品选》和专著《摄影与实践》、《中国摄影史》等。

田流(1918~2000)原名张丙蔚。完县(今顺平)人。早年曾在保定上中学。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参加抗日斗争。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入华北联合大学学习。1945年任《晋察冀日报》记者。1948年参加华北记者团,所写《临清棉价波动-》,剖析了解放区经济动态,引起中共中央领导人的重视。

新中国成立后,任《人民日报》记者。1950年10月赴朝鲜采访,所写通讯收入《抗美援朝通讯特写集》。1951年回国,到东北、华北农村采访,写出《金星奖章获得者——任国栋》、《太行一村》等有影响的通讯。后任人民日报社记者部、农村部、国内部副主任、主任。1983年任《时代的报告》(后改《报告文学》)主编。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兰州大学兼职教授。从事记者工作40多年,写有大量新闻、通讯、特写、评论和报告文学。出版文集《县委书记》、《王运新》、《忠心耿耿》、《田流散文特写集》、《春潮》、《生活在召唤》,《残暴的兽行、英勇的反抗》、《战后谅山》(访朝、越采访后写)、《塞上行》、《闽南西行》、《天府归来》等,并撰写了《怎样写通讯报道》、《我怎样做记者》。2000年3月17日逝世。

来源:保定市地方志办公室

石姓名人堂
石少华相关
同年(公元1918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98年)去世的名人:
番禺区更多人物
同时期更多人物
走进番禺区


下一名人:李庄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