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赞元(1883-1939),字翊初,甘肃宁夏府灵州(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人,生长在古都长安,以陕西长安为籍。陕西辛亥革命元勋。
清光绪九年(1883)生。出身书香门第、官宦之家。祖父张松年为道光辛卯科举人;父张煦咸丰癸丑科进士,曾任陕西、湖南、山西巡抚。张赞元幼承家学的熏陶,受过良好教育。
光绪二十八年(1902),由西安赴日本留学,入东京法政学校专攻法律专业。学习期间参加留日学生的一系列反清活动,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光绪三十二年(1906)秋,中国同盟会陕西分会成立,张赞元在日本东京加入同盟会陕西分会。冬,陕甘同盟会支部在日本东京成立,张赞元被委任为陕甘支部事务。
光绪三十三年(1907),同盟会陕西分会决定在重阳节祭扫中华民族祖先轩辕黄帝陵墓,推举郭希仁和张赞元起草祭文。10月15日(农历重阳节),井勿幕、张赞元、李仲特、焦子静等在陕同盟会员20余人赴桥山祭黄帝陵,恭读祭文,在场者无不动容落泪,深感文字动人,郭希仁、张赞元起草祭文的宣传鼓动作用,功不可没。
光绪三十四年(1908),陕西留日学生在日本东京创办月刊《夏声》杂志,2月26日创刊(次年9月25日终刊),张赞元、张季鸾等十余人被指定为主要撰稿人。张赞元发表《萍雪缘》、《实窟》等小说作品,抨击清政府黑暗统治,痛斥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本质,宣传民主、共和革命思想。
宣统元年(1909)冬,张赞元与郭希仁、李仲特、景梅九、焦子静等人在西安丽泽馆召开秘密会议,共谋推翻满清王朝大举。
宣统二年(1910)初夏,同盟会陕西分会决定,在西安由郭希仁、张赞元、李桐轩、钱鼎等领导,扩大同盟会的组织力量,力争尽快掌握新军,为西安起义取得成功创造条件。
宣统三年(1911)3月,景梅九与白逾垣在北京创办《国风日报》,张赞元等人为该报筹集经费,出主意,撰写文章。10月22日,响应武昌起义,张赞元等同盟会革命党人领导新军与哥老会在西安起义。
民国元年(1912),中华民国成立,张赞元性耿介,不合俗流,不喜从政为官,闲居北京读书,研习碑帖,与郭希仁往来尤密。
1915年10月,袁世凯宣布于次年元旦废除民国纪元,改为洪宪元年。井勿幕、张赞元等组织讨袁军,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
1919年初,井勿幕遇害,张赞元由西安赶赴三原,参加陕西靖国军工作,任靖国军总司令部秘书(总司令于右任),与总司令部参谋长彭仲翔、参谋兼工程营营长高季维最为默契,每事相济,共同尽职。
1920年8月,胡景翼回到三原,任陕西靖国军总指挥。张赞元担任署秘书长。胡景翼和于右任合作,实行开明政治,发展文化教育事业,赈济灾民,兴办水利,振兴渭北。张赞元运筹帷幄,贡献良多。
1921年9月底,胡景翼取消靖国军,张赞元随之去职。嗣后,应井勿幕之兄、陕北镇守使井岳秀邀请,张赞元被聘任为参议。井部番号改变为师,任师部参议,作为井部的高级代表负责内政、外联,处理相关事务。
1923年,去职,闲居北京。
1924年,冯玉祥、胡景翼、孙岳发动北京政变。张赞元复任胡景翼部秘书长。
1926年,在榆林榆阳与书香门第女子陈威凤(1909-1970)喜结良缘。
1931年,杨虎城担任陕西省政府主席,张赞元受器重,被任命为陕西省政府委员,兼任陕西通志馆《续修陕西通志稿》监修。
1933年6月,邵力子担任陕西省政府主席,张赞元连任省政府委员,与邵力子友情甚笃。
1934年秋,《大公报》总张季鸾回榆林为其父谒墓、立碑,被张季鸾称为同学至友的张赞元,以陕西省政府委员的名义负责接待事宜,与井岳秀等出城二十里相迎。入城时,受到空前的欢迎。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张赞元忧心忡忡,关注事态发展,力促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共同对付日本侵略者。
1937年4月,孙蔚如担任陕西省政府主席,张赞元被任命为陕西省政府参议。7月7日,卢沟桥事变暴发,张赞元坚持民族大义,反对日本侵略。
1938年,日军轰炸西安,梁府街(今西安市青年路)36号张公馆的一间柴房被炸。为安全计张赞元遂将家眷安置在张氏祖上购置的户县宋村宅地,自己留住西安坚持工作。
1939年9月15日(农历八月初三日),日夜操劳的张赞元积劳成疾,在西安病逝,享年57岁,1940年夏初,被厚葬于长安凤栖原(今长安区韦曲东韦村之东原)其父张煦墓旁。时任陕西省政府主席蒋鼎文及各级官员、同僚、生前好友等隆重挽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