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潜(1911~1995),又名锡炎,湖寮镇河头村人。他幼年曾就读高陂小学、梅县乐育中学、广州中德中学,民国17年(1928)考入中山大学医学院,民国22年毕业留校当助教。民国24年,被公派到德国汉堡大学医学院进修,民国25年获医学博士学位,后到柏林大学医学院药理学研究所继续进行科研工作,完成了-和-引起高铁血红蛋白机理的研究。
民国27年回国后,罗潜就任中山大学医学院药理学副教授、教授。抗日战争期间,医学院先后迁至云南澄江、广东省乐昌及梅县等地,他兼任广西医学院、江西医学专科学校药理学教授,在条件极为困难的情况下坚持科研和编写符合国情的药理学教材。民国34年医学院迁回广州,他担任中山大学医学院院长,设立药理学研究所。民国35年,他获抗日胜利勋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罗潜编写的《药理学》正式出版。1954年,他调任中山医学院教务长。在心血管药理科研方面,他证实了中国的萝芙木的降压和镇静作用,论文在1957年《科学通报》刊载;相继对长春花、狗牙花、洪达木、鸡骨常山的降压、镇静、安定等药理作用进行研究。1976年,他被批准退休。1978年暨南大学复办,他承担创办暨大医学院的重任,为选调人才,筹措资金,购置设备等,他又付出了10年心血。1980年,他应邀访问联邦德国的慕尼黑埃森、汉诺威、西柏林等城市,代表暨大医学院与德方签订了长期合作交流关系协约。
罗潜是暨南大学医学院名誉院长,中国民主同盟第三届中央参议委员会委员,中国药理学会顾问,广东省第一、二、三届人大代表,广东省政协第四、五届常务委员,广东省药理学会理事,广东省科学协会一级教授。他著有《红背竹芋对心脏作用的研究》、《毛冬青甲素对心脏功能和血流动力学的作用》等。
1995年1月,罗潜在广州病逝,享年8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