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洪祥(1914—2005年),上杭县泮境乡元康村人。民国3年(1914年)11月6日(农历九月十九日)出生。
民国16年,参加农会、工会活动。民国17年11月,参加共产党人领导的“铁血团”。民国18年4月,投身于闽西农民武装大暴-动。同年8月加入少先队,先后担任元康乡少先队队长、政委。翌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7月,任共青团大燮乡支部书记。同年11月赴汀江以西开辟白区工作。民国21年4月,任共青团上杭县城郊区区委书记。同年10月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任共青团上杭中心县委书记。民国22年3月起,历任少共闽粤赣省委(后改为福建省委)宣传部部长、白区工作部部长、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执行委员。民国23年3月起,先后任红军独立第八团政治部青年科科长、政治部主任。民国24年4月,任闽西南军政委员会青年部部长。8月底任红八团政委。民国25年1月,增补为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任第三作战分区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第三支队(原红八团)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同年10月,改任闽西红军游击队第二纵队政治部主任。民国26年10月,当选为中共闽粤赣省委青年部部长。伍洪祥跟随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等人坚持在闽西开展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率红八团英勇作战,为保持闽西“红旗不倒”作出贡献。
民国27年春,福建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北上抗日,伍洪祥奉命留在闽粤赣边区,11月担任中共韩江工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翌年6月后,任中共梅县中心县委书记,10月任中共永定中心县委书记,领导粤东、闽西地区军民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民国28年6月,任中共潮汕中心县委军事顾问。同年11月,被推选为中共七大代表,历经艰险,奔赴延安,进入中央党校一部参加整风学习,并协助张鼎丞撰写《中国共产党创建闽西革命根据地》一书。
民国34年4月出席中共七大后,伍洪祥奉命南下。12月,任华中军区第八纵队副政委。民国35年5月,任华中新四军一师三旅政委。民国36年1月,任华东野战军第四纵队第十二师政委。民国38年1月,任第三野战军第七兵团二十三军六十九师师长兼政委。其间,率部先后参加苏中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陇海战役、豫东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杭州战役等彪炳史册的战役,立下了赫赫战功。同年5月,伍洪祥奉调参加中共福建省委的筹建工作。6月任中共福建省委委员、省委青年运动委员会书记,并负责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随军服务团(即“南下服务团”),任副团长兼党委书记。7月19日率团随第三野战军十兵团进军福建。入闽后,负责创办福建人民革命大学,任教育长兼校党委书记,为各级人民政权建设培养了大批急需人才。随后又负责组建青年团福建省工作委员会,任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福建省工委书记,为福建青年团的创建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950年5月,伍洪祥任中共龙岩地委书记兼龙岩军分区政委,以巨大的魄力和丰富的经验,在闽西地区开展剿匪、反霸、镇反、土改工作,迅速清除了匪患,巩固了人民政权。1951年12月,出席中共福建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共福建省委委员,还当选为省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1952年5月,任中共福建省委组织部部长,坚持“ ”,任人唯贤,并实事求是地查清了历史遗留的“城工部问题”,为受牵连的同志做了细致的甄别平反工作。1953年1月至1968年8月,兼任中共福建省委党校校长,对党校各项建设倾注了心血,为全省各级组织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新生力量。1953年4月,任中共福建省委常委。1955年4月起,任中共福建省委副书记、省委书记处书记兼省委财贸部部长。1955年8月,入中央高级党校理论研究班学习。1957年10月,兼任福建省军区政委。1958年6月,兼任三明重工业建设委员会党委第一书记,在条件极端困难情况下,带领数万干部、专家和工人奋战在闽西北山区,在很短的时间内把三明建设成初具规模的工业城市。1960年1月,兼任中共三明市委第一书记。1960年5月至1962年6月,任福建省代理省长,其间,带病坚持工作,坚决贯彻中央关于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带领全省人民共渡难关。1961年2月任中共华东局委员,7月兼任中共福州市委第一书记。1962年3月,兼任福建省人委党组书记、福建省人民武装委员会主任。伍洪祥长期担任此职,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有效地构建军-防体系,为保卫海防、巩固海防,开展对台工作打下了深厚基础。1965年7月,任省委社会主义教育运动领导小组副组长。1968年8月,任福建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1975年11月,任中共福建省委常委。
“文革”期间,遭受林彪、--集团的破孩,身处逆境,刚直不阿,坚持真理,在1976年的全国计划会议上与--集团作针锋相对的斗争,表现出坚强的党性和高尚的品格。粉碎--集团后,任福建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兼中共莆田地委第一书记。1978年9月,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设有第一书记)、副省长。1979年12月,当选政协福建省第四届委员会主席。1982年11月任中共福建省委顾问,1983年4月当选政协福建省第五届委员会主席、党组书记。伍洪祥在担任两届省政协主席期间,人民政协工作正处于“文革”后的恢复时期,他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认真解决了党外人士和海内外华侨、侨属落实政策中存在的大量“老大难”问题;积极组织政协委员开展专题调研,为省委科学决策提供依据;积极开展海外联谊活动,促进港澳台人士在闽投资兴业;注重加强政协机关自身建设,为开创全省政协工作新局面做了大量工作。
1985年10月,伍洪祥离职休养。离休后,他仍壮心不已,时刻关心党的事业,身体力行地实践“活到老、学到老,革命到底”的誓言。他高度重视党史工作,担任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编写委员会主任,省委党史顾问小组组长,致力于恢复党史研究机构和党史征编工作。担任省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省新四军研究会会长、省老年人体育协会主席、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顾问等,为传承革命传统、弘扬中华文化、扶持老区建设、关心下一代成长、促进老干部身心健康献策献力。在耄耋之年,仍坚持学习,勤奋写作,用了10多年时间先后主持完成了65万字的《中共闽粤赣边区史》和53万字的《伍洪祥回忆录》编撰工作,为福建党史研究提供了珍贵资料。
伍洪祥对老区人民、对家乡父老怀有深厚的感情。他说:“最让我惦记在心的,还是老革命根据地人民的贫困问题。在革命战争年代,老区人民为革命事业毁家纾难,无私奉献,当全国广大城乡迈上小康之路的时候,老根据地人民却未能摆脱贫困,我心里总感到于心不安。”伍洪祥离休后担任省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经常到老区、贫困地区调研、慰问,写出调研报告,向省委提出建议。当时全省还有14个贫困县、153个贫困乡,大多集中在闽西、闽西北、闽东等老区。为此,他向省委建议,应该把振兴山区经济,实现老、少、边、岛地区治穷致富,列入福建改革开放的重点内容之一。他认为闽西经济比较落后的原因关键在于交通。因此,在中共十三大召开之后,他和省里的9位老同志经常回闽西,向党中央提议修建龙梅铁路、龙赣铁路、漳龙高速公路、棉花滩水电站等。经过努力,这些大型项目工程基本实现了,为闽西的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还是贫困村的家乡元康村也尽心尽力给予支持。在“文革”初期,把多年积蓄的3000元汇给村党支部,为村里买了一台5.5千瓦的小型柴油发电机,解决了村里照明和农副产品加工用电问题。1997年,他和妻子尹峰把5万元稿酬和部分工资捐给村里,作为资助贫困学生的助学基金,以表达一份爱心、一份情意。
伍洪祥作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曾先后当选中国共产党第七、第八、第十一、第十二、第十三、第十四、第十五、第-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并出席大会。
2005年9月14日,伍洪祥在福州逝世。
来源:龙岩市人民政府
元康村 元康村位于泮境乡南部,交通便利,距乡政府5公里,离县城30公里,离省道围禾线12公里,海拔440米,是泮境乡的南大门。全村有9个村民小组,3个自然村,有816人,党员48名,其中女党员4名,村两委干部5名。耕地面积1214亩,山林面积16354亩,元康村的三个自然村分别种植了红柿、青梅、毛竹、烤烟等林果经济产物。 乡土红色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元康村……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