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致祥(1922.2~1991.1)广东省梅县程江乡周塘村人。小学毕业后,于1937年11月从老家来到会昌洛口(今庄口)圩,在其父经营的商店中学徒、经商。1949年8月会昌解放后,仍继续在会昌洛口经商。从1954年3月起,先后当选为第一至第六、八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5年10月在县工商联第三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县工商联主任,并连任县工商联第四至第七次代表大会常委。从1958年10月起,连任县政协第一至第六届委员会副主席。1968年10月至1973年3月,下放至永隆公社,参加农业劳动。1973年3月任县食品厂副厂长。1980年8月任县政协副主席。1983年7月退休。退休后仍继续任县政协副主席、县工商联常委、副主任。
邹致祥是会昌县较早的一位党外领导干部。在30余年的工作实践中,他始终坚持拥护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表现出决心与共产党风雨同舟的坚定立场。特别是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他带动全县个体工商业者响应共产党的号召,走合作化的道路,积极参与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在任县政协副主席期间,他积极参政议政,为会昌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发展献计献策。退休后,仍关心全县的改革和建设事业,力所能及地发挥余热。
黄信辉(1939.6~1993.12)江西省于都马安乡人。1961年毕业于江西农学院。1961年至1975年先后在会昌农技站、会昌良种场、会昌农科所任技术员、副所长。1973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5年3月至1979年5月被派往塞内加尔,任中国驻塞内加尔农技组小组长。回国后任会昌农科所所长。1980年6月,被选为县政府副县长。1982年8月起任县委副书记。1984年3月当选为县长。1989年3月辞去县长职务,留任县委副书记(正县级)。
黄信辉是一位农艺师,从事农业技术工作达20年之久。他对大田农作物遗传育种栽培技术和农业微生物技术有较深研究。他在县农科所工作期间,先后培育了水稻良种“会晚一号”、“会晚二号”、“会晚 ”。1979年,“会晚 ”在全县推广70公顷以上,每公顷产3750千克至4500千克,比常规品种增产两成以上。在农科所对比试验,每公顷产6375千克,比“赣晚 ”高出40千克。他在农科所试验的晚稻“V”系施肥法(即二促法)取得增产效果,晚稻每公顷产6262.5千克。出国期间,他与专家组其他人员一道,繁育本地稻X6044小区杂交品种,通过五代繁育成二个品系(19~21)品种,移交当地示范推广,反映该品种有早熟、高产、米质好、抗稻瘟等优点,深受欢迎。他执笔编写的“卡萨芒斯区”水稻生产技术建议一文,被作为中塞两国科技协定移交技术资料。
黄信辉担任县长期间,办公条件很差。许多人建议改建政府大院,但他想到老区人民还没有摆脱贫困,毅然作出“老区不脱贫,不修县衙门”的决定,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拥护。
1990年5月,组织上安排他不再担任县长职务,留任县委副书记,分管农村工作。他二话没说,全身心投入到为发展农业、增强农业后劲的工作之中。他每年要用半年时间深入基层,取得第一手资料,为县委决策提供依据。他担任羊子岩电站建设总指挥期间,经常与工程技术人员一道研究问题。一次因劳累过度晕倒在工地上。在县委作出“一年消灭荒山,三年绿化会昌”的决定之后,他率先完成打穴100个的整地任务。1990年,会昌县被省政府评为全省造林绿化先进单位。粮食生产也取得重大成绩,单产和总产超历史,受到国务院表彰。
黄信辉不利用职权为家属子女谋私利。他的6个子女,除1个是在他晋升农艺师时由组织照顾安排工作外,其余5个都是自己考出去的。他的老伴是农科所的农工,曾以工代干担任过农业局招待所所长,搞过土壤化验,按有关文件可以办理转干手续。可在他生前,虽然有不少人提出要为她办理转干,每次都被他拒绝。黄信辉对那些找上门来的有困难的知识分子,尤其是一些残疾人,却关怀备至,只要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他都尽力帮助解决,被人们称为“好县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