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邕(yōng)(133-192)字伯喈,尉氏蔡庄人。东汉著名文学家,杰出的书法家。少博学,师事于太傅胡广。
蔡邕年轻时以读经为主兼授徒、写作。为了专心致志地做学问,曾辞过陈留郡的辟请、还拒绝了朝庭的徵用。他的《述行》、《释诲》两赋,叙述了这次拒徵的经过,抒发了不满现实的愤懑心情;表达了"覃思典籍,蕴椟六经,安贫乐贱,与世无营"的志趣;并广引历代做官的腾沉荣辱史事,意在戒励自己潜心治学,不要做官。他对当时读书人的社会活动也很少参与,二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做学问,终于成为有名的儒士。治学成果丰硕,还教出了阮瑀、路粹等有成就的学生;被萧统选进《文选》的《郭有道林宗碑》、《文范先生陈仲弓碑》等碑铭,也是这个时期的作品。
171年,蔡邕开始步入仕途,初为司徒桥玄属官,出补河平长,旋召郎中,校书于东观,迁为议郎。他原来不愿做官,一旦做起官来,却非常认真,刚正方真,不辜负圣望。熹平四年(175年)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多谬,遂与五官中郎将堂典,光禄大夫杨赐等人奏求正定((六经》文字,灵帝许之,他写经于碑,使工匠镌刻,立于太学门外,世称"熹平石经"。是年,他真对幽冀两州官员久欠不补问题,建议"婚姻之家及两州人士不得对相关昭",以防止"州郡相党,人情比周"的"三互法"初见卓识。熹平六年(177年),他遵照"各陈政要"的诰命,表陈政事大事,指陈得失,切中时弊,灵帝读之也有所感。特别是光和元年(178年)灵帝诏问灾异及其消改办法,在金商门集体召见(除蔡邕外还有四名大臣)后,又单独诏见蔡邕。蔡邕出自忠君的政治责任感,不顾祸患,甘冒风险,直接了当地指出:"诸异皆-之怪。"然后指名道姓地说:"今者道路纷纷,复云有程大人者(名璜,内宠),察其风声,将为国患,宜高为堤防。太尉张景为玉(奸邪,永乐门史,霍玉)所进;光禄勋姓璋,有名贪浊;又长水校尉赵玹、屯骑校尉盖升,并叨时幸。"建议及早清除。奏章被太监曹节窃视,传播,"其为邕所裁黜者,皆侧目思报。"程璜使人诬告蔡邕,劾以仇怨奉公,议害大臣,大不敬,弃市。"蔡邕申辩,列举事实,质问灵帝:"你单独诏示,诱臣使言,臣实属愚赣。唯识尽忠,出命忘躯,不顾后害,遂讥刺公卿,内及宠臣。……陛下不念忠臣直言,宜加掩蔽,诽谤卒至,便用怪疑,尽心之吏,岂得容也!""言者不蒙延讷之福,旋被陷害之祸。今皆杜口结舌,以臣为戒,谁敢为陛下尽忠孝!"经人挽救,灵帝自感有愧,下招:"减死一等,与家属髡钳朔方,不得以赦令除。"程璜的女婿阳球派刺客刺邕,刺客不忍;球阳又贿赂朔方部主害邕,部主把阳球的阴谋告邕,要他小心,并处处加以保护,邕才免于难。在朔方几个月,由于他将花费了多年心血的《十意》奏献朝庭,灵帝嘉其才高,动了侧隐之心,将其赦还原郡。遇赦后因得罪王智,浪迹江湖十余年。
灵帝死后,董卓专权,欲起用蔡邕为官,蔡邕称疾不就,卓怒,切勅州君举荐,邕不得不至。旬日之内周历三台,官至左中郎将。蔡邕一进洛阳就帮了董卓的大忙。他郑重其事地写了《让尚书乞在闲表》、《一让(再让)高阳侯印授符策表》,使董卓取得崇贤的美名;他劝告董卓暂缓称尚父,不要踰制皇帝用的青盖东的建议,董卓采纳了,从而又使董卓取得所谓听谏的美名。阿附董卓的公卿大臣,联名上表请封,推蔡邕执笔,邕写了《荐太尉董卓表》。董卓被诛后,蔡邕为王允所捕,死于狱中。
蔡邕是多才多艺的。
善鼓琴,二十七岁时朝庭徵用,就是看中了他的鼓琴。但他认为靠琴技做官是耻辱。桓帝因为自己的嗜好而宠爱艺人,给以不次之位,是渎亵艺术,所以拒不应徵。
散文善于碑记,工整典雅,多用偶句,旧时颇受推重。他写《琅琊王傅蔡君碑》时,才二十岁。嗣后,请他写碑铭的,除官宦高门也有庶遮民百姓。如处士圂叔则临死时说:"知我者蔡君乎"。要求蔡邕为他撰碑铭,蔡邕特意写出《处士圂叔则铭》。因直言被逐放时期,请他写碑铭的更多,《蔡中郎文集》收存的部分碑铭中,有十三篇是这个时期的作品。
善辞、赋,在长达十二年的亡命生活中,由于广泛接触下层社会,深入体验民间疾苦,视野扩大,使他摆脱旧藩篱,写出了富有生活气息和寓意讽刺的赋、铭、诗、赞。其《述行赋》揭露当时统治者的奢侈腐败,对人民疾苦有所反映。
善书法,工篆、隶、尤以隶书著称。结构严整,点画俯仰,体法多变,有"骨气洞达,爽爽有神"之评。曾被元朝郑枃的《书法流传图》推为开山鼻祖。他所写的"熹平石经"是国藏的瑰宝,碑始立时,观瞻者、摹写者,每日车乘千余辆,堵塞街巷。又曾于鸿都门见工匠用帚写字,得到启发,创"飞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