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廷棨(1789~1849),字戟门,号萼村,今埠村镇西鹅庄人。清朝官吏、学者、藏书家。
李廷棨自幼聪颖强记,十余岁时文誉腾起,20岁补博士弟子员。清嘉庆十三年(1808)中秀才,因家贫难以继续学业,中秀才20年一直以教书为业。其间写下了脍炙人口的《窝窝赋》《跛驴赋》,体现了作为穷秀才的李廷棨与“田舍公”同甘共苦的民本思想以及“全才难得,俗累易招”的人才观。清道光五年(1825)选为拔贡,道光八年(1828)中山东乡试举人第二(亦称亚元),翌年连捷进士三甲44名,授直隶新城(今河北新城)知县,此时李廷棨己经40岁。不久调玉田(今河北玉田)迁宛平(今北京城西南)知县,旋即升任深州(今河北深县)直隶州。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授广州遗缺知府,道光二十二年(1842)补知雷州府(今广东海康县),不久授荆宣施道(今湖北江陵、宜昌、恩施一带)。道光二十六年(1846)移任直隶霸昌道(今河北霸州市),途中擢顺天府(今北京市)府尹,但未履任,仍任道员。道光二十七年(1847)授通永河道(今通县、永定河一带)。道光二十九年(1849)正月去世。
由于李廷棨出身社会下层,深知民间疾苦,所以居官后,本色不易,为官清廉且勇于任事。在新城任上,一次督役永定河归来,见邑中饥民载道,立即前往拜见当时在白沟(今河北白沟)巡视地方的巡抚琦文勤,恳请开仓恤民。琦文勤呼灯命见很受感动,发粮赈灾,全活了一方百姓。在玉田、宛平、深州任上,李廷棨平反了许多冤狱,被上峰以贤员荐引觐见皇上,得到道光皇帝的高度评价。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夏天,李廷棨任雷州知府。正值此地发生水灾。李廷棨急忙命人保护米仓,发给穷人粮食,并头顶草帽,身披蓑衣与士卒工役坚守大堤,积劳成疾,从此得了怔忡之疾(现中医称为心悸)。道光二十六年(1846),李廷棨曾在移任霸昌道途中擢升为顺天府尹,但却未履任。据民间传闻,由于道光皇帝昏聩无能,大权落于军机大臣穆彰阿和直隶总督琦善手中。李廷棨两袖清风又生性耿直,进京赴任,既未入“穆门”送礼,也未进“琦门”行贿。到京6天后被穆彰阿参了一本,不予擢升,仍以道员任用。道光二十七年(1847)改授通永河道。李廷棨不以升迁为怀,仍然忠于职守,秉公理事。
李廷棨一生著述颇丰,计有《纫香草堂文集》2卷,《纫香草堂诗集》10卷,《纫香草堂诗余》1卷,《四库文》4卷,《试体诗律赋》各2卷,《夏小正诗》1卷。此外,他与同窗好友吴连周(章丘市明水镇柳沟村人)出版了长达8卷的《绣水诗钞》,搜集上自周朝下迄道光年间200多名章丘籍诗人所写的800多首诗歌,成为研究章丘文学史的宝贵资料。
李廷棨还是一名书法家和收藏家。他收藏的明代胡震亨原刻《齐民要术》,清嘉庆年间陶蕴辉据宋抄本校刻的《太玄经集注》,清乾隆年间拓本《大唐三藏圣教序》《魏公墓先庙残碑》,章丘藏书家、古籍专家马国翰手扎几页,以及在雷州任知府时写的《雷州记》一书的手写底本1册等。对保存和发展祖国传统文化做出不朽贡献。李廷棨的遗作现收存于山东省博物馆和山东省图书馆。
李廷棨一生屡遭封建官场的挤兑和打击,郁郁不得其志,又加上早已患“怔忡之疾”,终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卒于通永河道任上,年仅60岁。死后葬于家乡西鹅庄村南门外,其墓与李开先墓遥遥相对。清同治年间,章丘知县蒋庆弟曾上报朝廷,在李廷棨墓前建牌坊棚以旌表。牌坊楹联:十年树木人何在,千里之官客未归。横批:京兆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