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群(1896~1973),广州增城县派潭镇人。家贫,仅念过几年书,稍长便靠肩挑卖石灰,担负起全家的生计。
民国2年(1913),为了谋生去了南洋。初时在矿场当苦工,每月所得仅可糊口。他为人老实,工作认真,很快熟悉采矿技能,颇得矿主的赏识和信任。后来矿主给了一部分矿山让他开采,从此便独家经营。
因为善于经营,他的矿场发展很快,先后在马来亚的大霹雳、怡保等州埠开办了东粤、东和隆、东兴隆三间公司,在当地有一定的经济地位。加上他为人正直,交际广阔,乐善好施,在华侨中有威望,遂成为南洋侨领之一。曾荣获英王封赐的O.B.E勋衔,霹雳苏丹封赐的拿督及太平局绅荣衔。曾任霹雳客属公会会长、顾问,中华大会堂主席、中华总0会长、广东会馆理事长、增龙会馆主席、精武体育会会长、华人福利会接生院主席、新加坡华侨银行副董事长、大众保险会主席等职。
刘伯群热爱家乡,情怀乡梓,特别关心家乡的文化教育事业。1928年,派潭梅都小学校长朱筒同为了扩建校舍和购置图书仪器,到南洋筹款,得到刘伯群的支持,并带头捐助了一笔巨资,还发动增城籍人士捐助。后来,用此款兴建了一座砖木结构的二层校舍,设立了小型图书馆;还在派潭圩上建了一间平民戏院,不仅发展了教育事业,还活跃了当地的文娱生活,人们至今念念不忘。1934年,他专门寄回一笔款给杭树下村办学,建了一间取名群志的小学。当时广州市市长曾养甫、广东省民政厅长王荫榆及各界名流20多人联名书赠“爱乡育才”四个大字给学校,悬挂于礼堂壁上。群志小学由刘伯群的长子桥容兼校长,学校的一切费用,全部由刘伯群从海外寄回。后来,他又购置了田产400多亩,每年约收租1200多担,作为学校基金。一个穷乡僻壤的小村庄,办起了义务教育,确是一件难得的大好事。
刘伯群还十分热心家乡的公益慈善事业:捐款修桥补路,建风士亭,资助一些无钱办婚事的人,给贫困死者赠送棺木等,当地群众非常感激。
1937年,抗日战争发生,南洋各地成立筹赈会,公推刘伯群为副主席。从1937年至1941年南洋群岛陷敌前,募集了大笔款项和物资、药品送回中国内地,支援抗战;还组织了华侨回乡服务团、医疗队和汽车司机回国,直接为抗日战争服务。
1941年,日本发动了南太平洋侵略战争,占领了马来西亚。他历尽险阻,终于回到了当时中国0陪都重庆。他被推选为-中央监察委员,协助海外党务工作,并继续同南洋华侨保持密切联系。
抗战胜利后,1946年冬,刘伯群返回广东,任广东省临时参议会议员。这时他积极支持创办继梅纪念中学,被选为该校的名誉董事长。他回南洋和另一位侨领、该校名誉董事赵善安一起发动侨胞为该校捐助了大笔款项。
1947年春,刘伯群重返南洋,重建战前经营的几间公司并继续热心侨胞的公益慈善事业,为当地侨民谋利益。
1973年因病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