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鸿章,回族,1929年8月7日出生,沈阳市人。1951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生物系。
毕业后,王鸿章先后在法库高中、法库二中、法库县第二高中担任生物课教为辽宁省第五届、第六届、第七届人大代表。
在教学工作中,王鸿章以丰富的学识和锐意进取的科学精神,从严治学,刻苦钻研,全身心地投入到中学生物教材改革和生物教学中来。1951年至1955年,潜心钻研中学《生物学》教材,对教材中的内容和插图结合实际逐条进行考查、核对,总结出125条订正修改意见,寄给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引起了出版社的高度重视,《生物学》再版时,采纳了王鸿章的订正、修改意见42条。
1972年3月,辽宁省中学教材编写组一行4人,专程到法库第二中学征求王鸿章的意见。王鸿章根据农村的实际需要和农业发展的前景,提出中学农业课不能单纯讲农业生产知识,更应侧重打好生物学基础,让学生学一些植物学、动物学常识,使主学科和与之相关联的边缘学科紧密结合起来,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够真正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王鸿章的见解受到了中学教材编写人员的高度重视,在后来教材改编的过程中,部分内容采纳了王的建议。辽北大部分中学都将植物学、动物学等相关学科纳入到农业课教学的范围,对于普及农业科学知识和辽北农业生产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王鸿章利用大量的课余时间走访县城周边的农村,研究当地农业生产的特点,阅读了大量的有关农业科学方面的书籍,结合实际编写了《水泵》、《喷雾器》、《喷粉器》、《果树修剪》、《作物病虫害》、《杂交高粱制种》、《杂交玉米制种》等农业科普教材,受到学生、农村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的欢迎。
1970年起,王鸿章主持成立了由相关教师和部分学生参加的农业科学实验研究小组,组织学生在校内造田46块,结合教学,坚持开展以辽北玉米、谷子、大豆、高粱4大农作物的育种、制种为主要内容的科学研究活动。主要科研成果有四项:1、收集了60多个玉米品种,培育出玉米自交系新品种32个,其中“自交17”“自交18”“自交20”“自交382”等4个品种在辽北地区优级品种中处于领先地位,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欢迎。2、先后从铁岭、辽阳、抚顺、开原、昌图等地引进60多个谷子品种,通过理论和实践的充分论证与实验,从变异株中选育出33个晶系。经培育后,其中有10个晶系具有产量高、米质好、杆棵高、抗病力强等特点。该品种在红五月乡3个村屯小面积试种获得成功后,又在这个乡的大泉眼村大面积种植,进而在全县范围内推广,在此基础上,又试制成功了谷子有性杂交组合230个,经过田间观察和室内的反复种植,其中有5个组合的质量远远超过了当时农业科研部门试制成功的“6477'’谷种,得到了专家的认同。3、利用从辽南、铁岭、辽西等盛产大豆的地区引进的60多个大豆品种进行有性杂交,先后试制成功700多个组合。其中,从“黑河3号”与“群选1号”杂交组合中选育出来的2个新品种,具有叶片上冲,适于密植、抗霜、抗 、生育期短(辽宁地区春播115天成熟,夏播81天成熟)等特点,经过大面积种植后,其产量比当时产量较高的“黑河3号”增加30%左右。4、先后收集高粱品种300多个,王鸿章率领科研小组在校试验田采用有性杂交的方法,选育出较好的品系68个。其中,培育出的母本高粱(不育系)二中一号A,不育性1096,株高1米左右,具有叶片上冲,壳软粒红,抗病力强等特点。比“3197'’品种早熟,适宜于辽北地区种植。1977年,王鸿章用黑龙江“11A'’与“三尺三X忻粮四测”杂交,其品种比在海南岛制作的“晋杂五”早熟10天左右,增产20%左右,着壳率达5%。
王鸿章主持的农业科学研究小组,在10余年的时间里,先后培养出140余名学生,这些学生毕业后,绝大多数已经成为了农业科学技术队伍中的骨干,继承了王鸿章刻苦钻研和敬业的精神,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王鸿章终身未婚,把全部的精力都无私奉献给了法库教育事业,献给了法库人民。就在学校经费困难时期,把自己积攒的1000多元钱全部捐献出来,为学校生物课教学制作教具,为幼儿园购买仪器、图书和玩具。1981年省劳模大会奖给王鸿章的大挂钟,被其送给学校作作息时用。王鸿章坚持“传、帮、带”,把培养生物科教师,提高教师质量做为一件大事来抓,亲自把3名初、高中毕业生培养成能胜任教学工作的高中生物教师。王鸿章经常利用寒暑假的时间为农村科技人员作报告,亲自到现场指导,为农村培养科技人才。
1979年12月,王鸿章被评为辽宁省特级教师。1982年被辽宁省0授予劳动模范称号。1983年被国家教育部、团中央授予“全国‘五讲四美’为人师表活动先进个人”光荣称号。1985年被辽宁省人民0评为模范教师。
1992年春,王鸿章因病逝世,终年6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