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江苏省 > 苏州人物

吴大澂


[][公元1835年-1902年,清末金石学家、文字学家]

吴大澂

吴大澂(1835-1902年),江苏吴县人。清末金石学家、文字学家,官至湖南巡抚。光绪六年(1880年),清政府曾派他到东北督办三姓、宁古塔、珲春等地屯垦和防务事宜。吴到东北后,立即进行"移民实边"试办屯田和编练近代化边防军的措施。

光绪六年(1880年)来东北进行移民实边和驻军屯田工作。光绪七年(1881年)开始,确定重点地区为三姓、宁古塔一带。向清朝奏请与俄接壤处全部开垦,三、四十里建立一屯、招民居住垦耕。又开放三姓属界倭肯河等处,招民开垦。据三姓副都统调查。"倭肯河东南百余里,至巴虎力河、七虎力河一带,均有可垦之地,有二、三十万垧。"因当时地旷人稀,除动员当地人民领地开荒外,又从关内大批招募垦民。奏请朝廷派官员赴山东招募。并奏请拨发京旗苏拉(闲散人)200户。又招俄境流民归来开垦,自立村电。并配给牛马籽种,以示体恤。流俄朝鲜人,在边陲开放促动下,也不愿为俄民,愿入中原故土,纷纷归来。

屯垦中除个人领荒外,主要为试办屯田与驻军屯垦。使三姓、宁古塔等地得到开发。光绪八年(1882年)三姓江北五站招人承领,陆续垦成熟地22317垧。

吴大澂在三姓、宁古塔等地进行移民实边、试办屯田同时,进行了编练现代化边防军工作。始建巩、卫、绥、安阴个边防军。

绥字军由戴孝候为统领,在三姓编练。戴未到任前,吴鉴于江防紧要,亲赴松花江,在该地先行招练步队一营,驻扎巴彦通。光绪六年(1880年)十月,四个防军十三营完成编练。绥字军五个营其中步兵三个营、马队(骑兵)二个营,驻防三姓巴彦通,以防俄军从松花江进犯。步兵每营500人,骑兵每营250人。每营五哨,每哨十队。配用洋枪、洋炮,改单一八旗兵制为满、汉各半,改世袭兵制为招募兵制。

自光绪七年(1881年)四月,四大防军和靖边各军由吴统辖。吴又奏请在三姓、珲春各地修筑炮台。三姓炮台为光绪八年(1882年)由吴亲自至巴彦通沿江一带勘定,光绪十年(1884年)建成。有炮台五座。另于三姓开辟驿道,修建渡口,筑造桥梁,设置驿站,使水陆畅通无阻,以利军事行动。

著有《说文古籀补》、《古玉图考》等。吴大澂书法以篆书最为著名。开始学秦代小篆刻石,书法酷似李阳冰。后受杨沂孙的启示,将小篆与金文相结合。他的篆书大小参差、渊雅朴茂,在当时是一种创造。他对金石文字有精深的研究,开拓了对先秦文字的广阔的视野,使他的篆书从中汲取了不少的营养。吴大澂写篆书,喜用隶书书款。他的隶书横平竖直,亦取法汉碑。行书学曾国藩,又颇有黄庭坚的趣味。

著有《愙斋诗文集》、《愙斋集古录》、《古籀补》、《恒轩吉金录》、《权衡度量考》等。《清史稿》卷四百五十有传。他精于鉴别和古文字考释,亦工篆刻和书画。他的篆书很有特色,将小篆古籀文结合,功力甚深,即平时书翰也常用工整精绝的篆字为之,规矩整齐,别有情致。

吴姓名人堂
吴大澂相关
同年(公元1835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02年)去世的名人:
萍花九友人物介绍
苏州更多人物
同时期更多人物
走进苏州


下一名人:吴国伦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