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军(?—公元前112年),字子云,济南人。西汉少年外交家、爱国英雄。
终军“少好学,以辩博能属文闻于郡中”(《汉书》本传,下引同)。18岁选为博士弟子。到长安后,他上 书武帝,谈自己对治理国家的建议,武帝非常赏识他的文章,拜他为谒者给事中。有一次跟随武帝到雍去祭祀五峙,随从人员捕获一只白麟,一角而五蹄;同时又见到一棵奇怪的树,树枝旁出,又回合复盖于树上。武帝问群臣出现这两种异物,是什么征兆。终军回答说,这是国家统一、人民安泰的吉兆,“若此之应,殆将有解编发,削左衽,袭冠带,要衣裳,而蒙化者焉。”武帝听了很高兴,“由是改元为元狩。”恰好数月之后,越地及匈奴各王有率众来归降的,当时都认为终军言中了。其实,终军当时不过借武帝发问,而即兴称颂武帝的功绩而已。
终军支持汉武帝加强和巩固国家统一、削弱地方割据势力的措施,与破坏这些措施的人作坚决斗争。元鼎年间(公元前116—前111年),博士徐偃巡视外地,假借皇帝的命令,让胶东(今平度一带)、鲁国(今曲阜一带)煮盐、冶铁,这就破坏了国家盐铁专卖的政策。御史大夫张汤弹劾徐偃矫制当死,而徐偃却假借儒家经典《春秋》为自己辩解,一时使张汤无言答对,而武帝正在尊崇儒术,也不能作出决定,便让终军来诘问徐偃。终军指出古今时代不同,政策也有变化,不能用古代的经义来解说现行的政策。并指出,徐偃的行为,破坏了国家盐铁专卖的政令,应该按法予以追究治罪。于是,武帝便诏御史大夫,究治徐偃。
终军少有大志,决心为统一强大的汉帝国作一番事业。当他从济南赴长安的途中,进入函谷关时,关吏给他一种繻符,让他出关时带来,作为符信。他说:“大丈夫西游,终不复传还!”弃繻而去。他这种勇往直前、义无反顾的精神,在其几次出使活动中,得到充分的表现。
匈奴是汉北方强敌,有时入侵到长安附近,对汉帝国构成严重威胁。汉匈之间,打打和和,不断有使者来往。一次,汉委派使节去匈奴,终军自请往使:“边境时有风尘之警,臣宜被坚执锐,当矢石,启前行。驽下不习金革之事,今闻将遣匈奴使者,臣愿尽精厉气,奉佐明使,画吉凶于单于之前。”凭辩说利害,使匈奴停止战争。武帝听了他对付匈奴的策略,很高兴,擢升他为谏议大夫,并答应了他出使的请求。
终军一生中,最重要的外交活动,是为国请缨,出使南越。南越是居住在今西广一带的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秦时已置郡,归附内地,而秦龙川令、真定(今属河北)人赵陀乘秦末战乱,自立为王。汉初,赵陀表示臣服;汉也以之比为诸侯国加以对待。而后,由于汉的政策有不当之处,赵陀宣布脱离汉,并自称皇帝,发兵攻略汉边地。文帝时,曾派陆贾出使南越,说服赵陀去帝号,恢复与汉的关系。武帝为加强与南越的关系,召南越王及王太后入朝,以绝边患。但在汉与南越关系不太稳定的情况下,出使是要冒很大风险的。但为了国家安定、统一,终军挺身而出,请求担当这一重任。表示:“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武帝答应了他的请求。从此,“请缨”便成为为国勇担重任的代用语,直至今天仍然沿用,说明终军请缨报国精神的深远影响。
终军至南越,以利害说动了南越王赵兴,答应汉使随同太后入朝,比内诸侯。喜讯传来,武帝十分高兴,并立即颁授南越大臣印绶,令其遵用汉朝法令制度。同时,令终军暂留南越,负镇抚之责。就在这期间,在南越内部,以越相吕嘉为首的一部分人,坚决反对内属,并发兵杀掉南越王、王太后,终军也同时遇害,死时年仅20余岁,因此,当时人称他为“终童”,含有尊敬和惋惜之意。终军死后归葬何处,史书说法不一。今济南南部仲宫,即终军出生地。仲宫原名终宫,古称终翁聚。
终军著述,见于《汉书》本传的有《白麟奇木对》。《汉书·艺文志》著录8篇,已佚。清人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有4篇。虽其如此,终军赤心报国的精神,却千古为人称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