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福建省 > 莆田市 > 仙游县人物

郑照


[][公元1401年-1471年]

郑照(1401—1471年),字孔昭,号菊庄,明建文三年(1401年)出生于永兴里钱园(今鲤城街道东门郑厝)。少时勤奋好学,明正统年间(1436—1449年)入京都就学国子监,恩贡擢授江西安远县县令,后改任江西德安县令。他在任时,珍惜民力,不随意花费公款,县里每次有重大项目实施时,都召集地方有名望和经验的老前辈座谈,征求意见,商讨出最佳方案后才付诸实施。他为官廉洁,操守甚严,从来不收取薪俸之外的任何钱财。按当时的惯例,县里的胥吏每月都要奉送额定的礼金给县官,这在当时算是县官的合法收入,但郑照让经办人员一一登记,全数上缴县库。当时,都御史韩雍巡抚江西时,考查江西境内的官员有百分之七八十的不合格被裁汰,而唯独对郑照赞赏有加,在当时江西73县考评中排名第一。九江府长吏撰联称颂:“七十三县书占最,亿万年萃藻流芳”。韩雍将考评情况上奏,英宗皇帝要召见郑照,并准备给予赏赐。郑照却上奏章谦辞说:“微臣职小年老,金銮殿下参礼下跪,唯恐体力难支。”英宗便特地赐他佩带“金锁铁铃”,入朝免参。郑照于当年中秋节上京觐见皇帝。英宗感其廉政爱民,敕封“廉官”,还把西番进贡的10只白鹤赐给郑照,意在誉他有琴鹤一般的高尚情操。

郑照进京得到皇帝的赞赏后,朝中的一些奸佞官员不服气,便借机在皇帝面前造谣说:“郑照当官,徒有虚名,不见得清廉公正”,并请求皇帝派员复查。英宗准奏,派官员暗中复查。复查的官员回京汇报说,郑照居官多年,家贫如洗,其夫人还拧麻织布以维持家庭生活,因无力抚养5个儿子,竟把4个儿子分别送给善化里的章、方、杨家和大济洋坑村的翁家为子,只留最小的儿子继嗣。英宗闻奏,十分感动,在原来封赐给郑照“廉官”的封号下,再添上“第一”两字,称他是“廉官第一”;并赐“贤令尹”,立坊为志,诏令送出的4个儿子“复姓归宗”。江西巡抚兼按察使奉诏送“廉官第一”御匾,落款书:“钦命江西巡抚兼按察使韩雍为九江府德安知县郑照立。”“贤令尹”石坊立在城里郑樵祠前,户部尚书郑纪撰联赞曰:“廉政起风波,敕封清官扬正气;忠贞报社稷,钦赐贤令传佳声。”

不久,江西巡抚韩雍调离他任,接任的新巡抚姓邬,是位贪官,一上任就要各府县官员先送上一份厚礼参拜,否则就会受到指责。郑照没有礼物相送,受到邬巡抚的斥责:“你郑照不懂礼法,还当什么官!”郑照看他是贪官,不屑一顾,还当面顶撞了几句。邬巡抚大发雷霆,叫手下去掉郑照的冠带,听候发落。邬的几个手下动手要脱郑照的冠带时,郑照官服内发出“叮当、叮当”的声音,在场的许多人都感到奇怪,邬巡抚一时也搞不清是什么声音。这时站在邬身边的师爷凑到邬巡抚耳旁说,那是皇上赐给郑照的“金锁铁铃”发出的响声,冒犯圣威,那可担当不起。邬巡抚听了师爷的话,刹时俯首立正,忙叫手下住手,不敢扯郑照的冠带,让郑照回到县里去当官。

明景泰四年(1453年),郑照53岁,他以体弱多病为由向朝廷疏请致仕。代宗皇帝批准他的请求,按惯例给他一份养老金。郑照退休回乡后,致力于教育子弟,勤读力耕,过着十分俭朴的生活。有一次,他的孙子口渴,向他讨钱买梨子吃,他只给孙子一瓢清水止渴。不久,他举家迁居仙游县城后嵩巷,于明成化七年(1471年)病逝,享年71岁。由于郑照无论是当官,还是退休家居,一直坚守廉洁的情操,因此在他逝世后,江西德安县民众建乡贤祠祀奉他。乡亲们称他为“清介先生”。明代状元、莆田人柯潜仰慕郑照的人格,赠给他楹联赞曰:“拜命治华封百里苍生沾雨露;乞骸辞枫陛一瓢清水付儿孙。”仙游知县刘方为郑照画像题赞:“青松比操,秋水同清,云端双鹤回,花里一琴鸣;留西江之遗爱,祀乡贤以令名,景仰先生之峻节,以作后学之表率。”

郑姓名人堂
同年(公元1401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471年)去世的名人:
仙游县更多人物
同时期更多人物
走进仙游县


下一名人:林亨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