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陕西省 > 咸阳 > 乾县人物

范紫东


[公元1879年-1954年]

范紫东(1879~1954)名凝绩,字紫东。陕西乾州(今乾县)人。五岁发蒙,七岁起即读古诗、经史,有“神童”之称。清光绪二十八年参加七县秀才统考,以第一名入选三原宏道学堂。四年修业期满,考试成绩仍名列第一,旋被西安府中学堂聘请为理化教习,又应邀在健本学堂兼任语文教员。清宣统二年(1910),经井勿幕焦子静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10月西安光复后,秦陇复汉军政府大都督张凤翙任命他为乾州(今乾县)知州兼西路招讨使署参谋。时张云山正与升允大战于乾州,范参赞戎机,协助革命军坚守乾州四个月,备尝艰辛。清帝退位,民国初建,再任健本学校教员、陕西省议会议员、武功县执事、省政治研究所副所长,曾获北京政府颁发的中华民国五等嘉禾奖章和三等嘉禾奖章。

1915年末,北京政府勒令各地举袁(世凯)称帝。控制陕西政权的陆建章,下令每县派一代表到西安共商劝进。省督府派人授意范充当乾县代表,被严词拒绝,并赋诗讽之。诗曰:“全国投票选皇帝,古今中外无先例。岂徒民意成时髦,直将国事当儿戏。”得知吴希真日本回国在乾县五峰山树旗讨袁,遂为之草拟了《讨袁檄文》。

范对陕西戏剧的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易俗社倡议成立时期,他就倾其全力赞助,并应邀为社员。1914年以后,历任易俗社评议员、评议长、编审部部长、部部长等职。范在执教的同时,创作出大小剧本85个,其中大本戏34部(有4部是前后两本),折子戏51出;还著有《待雨楼戏曲》和《乐学通论》等书,对剧本创作和音乐设计有精辟的论述。他的剧本创作有两个特点:一是内容健康,主题鲜明,紧扣时代节拍,使观众在文艺享受中,得到教育和启迪。如宣扬民族革命和爱国主义精神的《宫锦袍》《颐和园》《新华梦》《关中书院》;抨击封建思想、提倡男女婚姻自由的《软玉屏》《翰墨缘》《萧山秀才》;提倡调查研究、批判“尽信书”的《三滴血》等,都是以宣扬破旧立新,向往民主,扬善除恶,坚持正义为主题的作品。二是构思巧妙,跌宕起伏,富于戏剧情节。他写的戏一般都是双线,甚至三线并行,错综复杂,但宾主分明,顺理成章,各得其所。《三滴血》是周家父子、李家夫妻、贾周两家三线并行,用糊涂县官误判将三线交织在一起,又以周家父子的遭遇为主线;《软玉屏》是以秦一鹗和白妙香、丁守梅和魏纫秋两对夫妻为两线,用魏巡抚之妾黑氏-婢女和魏本人强娶白妙香的事件,使秦、白与魏、丁的爱情曲折交织,全剧悲喜相映,妙趣横生。这两个特点使范的戏剧作品,不落陈套,十分叫座。《软玉屏》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传至江南,并被改为京剧;《三滴血》一剧更被多个剧种移植。1942年,中共中央在延安开展整风运动时,把《三滴血》列为批判教条主义的教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三滴血》又被拍摄为戏曲影片,广为流传。西方戏剧家对范的剧作给予高度评价,誉其为“中国莎士比亚”。

范在教书和编剧之余,还于1936年至1939年编纂了《永寿县志》和《陇县新志》《乾县新志》。1946年针对戴季陶散布“西北人野蛮,语言粗俗”的谰言,编写了《关西方言钩沉》一书,以确凿有力的证据,阐明关中民间语言源远流长和它对丰富民族语言词汇、裨益戏剧创作的贡献。范还擅长赋诗作画,在骈文、音乐、文字、金石、史学以及历法方面均有较高造诣。

新中国成立后,范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1950年当选为西安市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同年9月又被选为西北、西安市文化艺术联合会委员、土地改革委员会委员。这时,他虽年过七旬,仍然手不释卷,日不停笔,先后创作了《老顾军人》《一匹布》《夫婿拜寿》《三反五反》《勤俭好风》等剧;对传统剧《蝴蝶杯》进行了改编;撰写了《地球运转之研究》《关西周秦石刻摹本》等书。1953年1月担任西安市文史研究馆馆长,撰写出《西安城郊胜迹志略》专著。在编写《陵墓志》一书时,以75岁高龄,亲赴秦始皇陵考察,步丈陵园时不幸发病,1954年3月31日病逝于西安。

范紫东及其剧作成就,已被收入《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卷》;《范紫东剧本选编》亦出版问世。

范姓名人堂
同年(公元1879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54年)去世的名人:
乾县更多人物
同时期更多人物
走进乾县


下一名人:彭方裕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