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植,字立侯,别号穆亭。安溪感化里(现湖头镇)人。清康熙二十九年出生(1690),大学士李光地的孙儿。
清植幼失父母,长期在京随侍祖父,备受家教熏陶。康熙五十一年(1712),他由京回乡,补弟子员。五十二年,闽南陈五显起义被剿平,地方官仍追究其余党及家属,老弱械系,约一千三百余人,都将流放关东。清植目击心伤,返京将所见实况向祖父面陈,李光地据情上奏,次年四月,奉旨陈五显余党全部开释。这年,李光地奉诏修《周易折中》、《性理精义》等书,圣祖面谕可荐人协助纂修,李光地推荐一些名贤,清植尚为诸生,亦在其列。
五十六年清植中举人,雍正二年(1724)登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五年授编修。七年典江南乡试。事竣复命,以端方正直受嘉勉。八年补右春坊中允,不久,迁翰林院侍讲,出督浙江学政。清植崇朴实,弃浮华,以经学育士,劝导学者要沿宋儒的道路研讨六经。每次命题考试后,便招集诸生环立案前,阐说试题的涵义,讲毕还问听懂吗?不懂可再问。这阶段的讲稿,结集为《淛□存愚》一书,其中颇多精辟的见解。如《论语》的“有教无类”,他说:“……盖有教者无教之对,无类者有类之反。人之有类,由于无教,既已教之,自然无类,以此见教之重,而立教之急。时解竟将君子之教,无论善恶,一切容纳。安得有此教法也!”当时同乡进士官献瑶赞他“一语破的”。清植这一正确论述,把教育的功用提到一个新的层次。此后他因保举失实受降级处分,遂请假回乡。
乾隆元年(1736)起用一些旧臣,清植被召,补翰林院侍读,充日讲起居注官,奉命负责浙江乡试,任务完成后因病假归。七年进京,分纂《仪礼》。八年,补原官,不久升右庶子、擢詹事府詹事,授三礼馆副总裁;八月,升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充武英殿总裁兼理经史馆事,主持校刊《十三经》和《二十四史》。次年,升礼部左侍郎,不久病卒。
清植学有渊源,少年时好《易经》,晚年专攻《仪礼》,曾协助高安朱轼撰名臣、循吏、名儒传。他留心经世大事,曾奏请臣下保举人员应露封;海船免税应考虑船只大小等,都切合事理。临死上遗疏“惟愿我皇上益崇惇大之治,弥廑如伤之怀。法令已极周详,毋以细碎科条启繁苛之渐。臣下但取忠实,毋以承受趋走开缘饰之风。闾阎之民力日瘁,饬外吏惟重抚循而毋滋骚扰。草野之利源渐竭,戒计臣宜重大体而毋尽锱铢。”语不及私,忠爱之心与乃祖如出一辙。